日期:2016-05-16 21:49
项目标偏离公共本质。地方政府以设立PPP项目作为直接目标,忽略了PPP模式服务于有效改善公共服务的本质属性,成为伪PPP项目出现的内在动机。
其次,私人资本界限不明。国有企业作为社会资本参与PPP项目,意味着基建相关债务只是从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转移到国企资产负债表上,地方政府仍需为国有企业或融资平台的风险进行兜底。
再次,合作与风险共担机制虚化。在操作时,很多地方政府的PPP项目并未遵循风险分配优化、风险收益对等原则,与传统BT融资模式的本质区别不明显。
为此,赛迪智库工业经济研究所的研究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审慎控